看似普通的两枚“袁大头”银圆,差点让胡老伯付出15万元的代价。
日前,上海浦东一位七旬老人胡老伯偶然看到一家“拍卖公司”的广告,想起家中传承的两枚旧银圆,便拍照联系对方。没想到,所谓“专家”一看到照片就连连称赞,称银圆“极其罕见”、“品相完美”,初步估价高达35万至100万元,并强烈建议送拍香港市场,声称“一定能拍出高价”。但对方同时提出,需提前支付15万元的“鉴定费与拍卖服务费”。
被高额估价冲昏头脑的胡老伯信以为真。8月26日上午,他先后前往银行,先转出6万元,随后打算再度汇款9万元。幸好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异常:老人一边坚持转账,一边反复念叨“有合同,不会被骗”,情绪异常激动。工作人员果断报警。
民警胡康迅速赶到现场。他发现老人手中紧紧攥着几张“合同文件”,嘴里不停说着“合法拍卖”、“流程正规”。民警没有强行阻止,而是一边安抚老人,一边将他请到派出所耐心沟通。
在周浦派出所,民警潘燕伟和胡康拿出了大量类似案例,细致讲解正规拍卖行“成交后才收取佣金”的流程,反复强调“凡是要先付高额费用的,基本都是骗局”。他们特别指出,“送拍香港”不过是骗子用来显得“高大上”的话术,实际上根本无从核实。
经过两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,胡老伯终于从最初的坚决不信,逐渐变得犹豫动摇。民警趁热打铁,建议老人以“子女发现并报警”为由要求对方退款。令人意外的是,对方一听到“报警”二字,态度立即转变,最终同意退款。当天下午5点多,胡老伯此前转出的6万元全额退回。
警方提醒:此类“收藏品拍卖”骗局近年来屡见不鲜,专门针对老年人利用其缺乏鉴别能力、又期待“传家宝”变现的心理实施诈骗。真正正规的拍卖机构从不要求提前支付高额费用,市民务必提高警惕,切勿轻信所谓“天价估价”和“境外拍卖”话术。骗子往往利用人们对“一夜暴富”的渴望,而真相是:天上不会掉馅饼,背后往往是陷阱。
实盘配资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