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章 昕昕
前言
大家伙儿,现在连天上都热闹起来啦!
这几年特别火的“低空经济”,听着像科幻片里的玩意儿,但实际上早在2010年就被国家提上议程了。
一直到2024年,各种政策接连推出——一月,关于无人机的飞行新规出台;三月,四个部门还为通用航空制定了长达7年的发展路线图,这才真正迎来了“元年”,也算是正式哨声吹响,标志着“空中赛道”的角逐正式开启。
低空经济
要说现在最火的选手,那必定得是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,这玩意儿简直就是空中圈的新宠儿。空客、丰田这些老牌重量级企业都纷纷加入,小鹏这些新兴力量也扎进来了,红杉、IDG这些资本大佬更是带着钱纷纷排队想搭一脚。
别以为这些企业在这玩意上就能随便搞,不是投了就能赚大钱。今年资本界的态度明显变得“理性”些了:上半年融资次数和资金量分别降低了15.2%和8%。以前光听个概念就能一头热投,现在得实打实问“能落地不?”用云枢智航老板的话说,光会造飞机没用,还得“飞得起、用得好、管得住”,不然就只是在空中堆积空中楼阁。
如今低空领域就像“全民参赛”一样热闹:带“低空”两字的企业就快到9万家,A股市场相关的上市公司也达到434家,可真正涉足整机、飞行系统这些“硬核”项目的公司也就174家左右。
就像开奶茶店一样,门槛看似低,大家都往里冲,但真能搞出特色的真没几个。而更热闹的事儿是“城市选拔赛”在火热进行中,全国82个地级市都在争夺“低空之城”的称号:广东、江苏靠产业链轻松获胜,深圳已让无人机送外卖成为日常,安徽宿州则利用算力优势挖走不少人才。
前段时间,云枢智航刚刚拿下了将近一亿元的融资,背后还得到了宿州资本的全力支持,这场“城市争夺赛”真是火药味十足。
别被那预测到2035年3.5万亿的大蛋糕给晃晕了!如今的低空经济,顶多就是“长跑刚刚系好鞋带”的阶段罢了。
有家公司算过账:单台设备每年的运维费用差不多百十万,但收入还不到30万,这不就等于“花钱炒作”嘛。云枢智航的总经理也挺实在的:“现在万亿级市场也就跑了20来亿,飞行器还不成熟,空域也没理顺,连日常飞行都没实现,想盈利还太早。”
想要拿下这关,得过两关:一是产品关,二是生态圈。产品方面得拿出真本事,比如云枢智航那款V500E,速度能冲到300kmh,还能扛500公斤货,最关键的是还能换电——这才是真正“飞得快、载得多、挺实惠”。
光有好飞机可没啥用,搞得再先进的飞机,也像有了手机却没有信号,没有充电桩,那就白搭啦。所以呢,还得打造完整的生态圈:既要搭建“地面起降网”,让飞机能有个落脚的地方,又要建设“统一管控网”,确保各种飞行器不会“撞来撞去”。
就是说得把“体系化需求”和“碎片化供给”之间的坑填平,走得顺畅一点。
结语
目前的低空圈,已经从“野蛮生长”变成了“精耕细作”的阶段。
资金不再随便乱投,城市也不再盲目跟风,企业反倒想着怎么“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”。
虽然我们还不能轻松坐“飞的”去上班,但技术不断推广,加上政策在逐步铺开,未来可期啊。
毕竟,摩根士丹利都预估了,到了2050年,全球市场能达到9万亿美元。这波机会,稳妥着呢,就是得耐得住性子,慢慢熬过去。
实盘配资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