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文/田志刚 摘自《卓越密码:如何成为专家》
这一波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,干了一个很多人想干却做不到的事情:
学完人类的知识,读完人类的所有的书!
从Chatgpt开始,通过预训练的方式,消耗大量的电力用大量英伟达的卡,把人类公开的书籍、论文、各类数据库知识库、网页链接等等等的内容都“学”了,都记住了。
而且,它还可以根据你的需求,告诉你需要的,并不需要你去看那么多内容。
这是个了不起的事情:历史上很多中国人所谓的学富五车、才高八斗,把四书五经都学了,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太少,跟各类大模型没法比。
从这个角度看,这是最好的时代:
每个人,只要你有意愿,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知识,你都可以便捷的、以很低成本的方式获取。
比之前的互联网时代更加简单、成本更低、内容更全。
因为在web时代,给到你的是无数的链接,每个人的精力根本不可能把这些读完,这样,总是会有可能很重要的东西错过、疏漏。
尽管这些大模型还存在着各种问题,但从便于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角度而言,极大降低了人们发现和获取的成本,其实是实现了平权。
但这个东西带来的并不都是好处,而且不同的个人和组织从其中得到的好处也并不是平等的。
你可以思考一下:大模型作为一种能力,谁能从其中得到更多的收益?是水平高的人还是水平低的人,是有资源的人还是普通人,是好的企业还是差的企业。
更进一步看,大模型的普及从根源上改变了游戏规则,也改变了个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。
之前,一个信息你知道我知道,你就NB,这是信息差;一本书、一个论文你看过我没看过,你可能就比我厉害。
企业也是类似的道理。
但现在,这种靠浅层次的信息和知识差已经形不成竞争优势了。
大模型作为一种普遍的能力,你能用我也能用,你能看我也能看(涉及到应用技巧,但这个很容易被其能力进步和个人学习克服)。
这就对人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未来的时代,比拼的已经不是你掌握的公共知识的数量、质量的能力,而是你的私有知识的能力。
所谓公共知识,指外部公开的,免费或者通过购买可以获取的内容。大模型训练中用到的大部分都是公共知识;
而私有知识,指在学习公共知识基础上,跟场景、问题和需求结合更紧密,能直接拿过来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。每家企业、个人独特的洞察判断背后的东西,都是私有知识。
譬如你学临床医学,那些在大学学的人体解剖学、组织学与胚胎学、生物化学、神经生物学、生理学、医学微生物学几十门课程,在工作中学的法规、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,都是公共知识。但仅仅掌握公共知识是不会干活的,还需要你规培、各个科室轮转,后者的目的在于积累你的私有经验和知识。
任何岗位都是差不多的逻辑。
所谓的信息爆炸知识过剩,指的是公共知识。而私有知识则是短缺的,大部分人即便会做某些事情,也是靠的感觉、直觉,还没有到知识层面。
企业也是如此,任何卓越的企业一定都不是靠公共知识变厉害的,他们内部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策略、流程、方法,然后生产出适合其目标客户的产品和服务。
如果一个人大脑里的知识,都是可以在AI里面搜到的,你的价值是什么?
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任何独特的东西,如何在市场上存在?
厉害的人、卓越的企业都是靠私有知识。
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,现在的关键问题,是提升从公共知识转化成私有知识的效率,是转化问题。
而言实现这个转化,背后学习成年人的学习能力、底层思维,更核心的是多次的实践及其后的反思、总结和复盘。
而真正优秀的人,和卓越的企业,不过是这种转化的能力更强。
但困难在于,大部人没有受过相应的训练,他们擅长的是学校的学习方式,是记住公共知识,做练习题目参加考试,可以保证考试时分数很高。
但真实的世界里,没有教材也没有练习题目,却每天都是考试。
如何理解公共知识,并把他们用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,并将这些转化成为产品和服务提供给这个世界。同时,在做这个过程中,将自己零散的经验、片段的感受,提升到知识层次。
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怎么弄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985毕业的学生,可能到了工作场景,就泯然众人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想将deepseek在企业内落地,却发现没办法发挥出作用。
总结一下:
你大脑里首先要有这两个概念,能区分出来。不要认为公共知识充裕了,你或者你的企业就厉害了,这是两回事。
进一步,为了提升自己和机构,需要加快转化,形成你独特的私有知识体系,提升个人竞争力。
各类机构也是同理,不要奢望靠公共知识变得卓越,核心还是要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转化,去创新,然后再去推动经验知识化的工作,将感觉提升到知识层次,同时传递给整个机构甚或社会。(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。)
没有知识生产能力,学多少都没用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实盘配资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